学习不光要有不怕困难,永不言败的精神,还有有勤奋的努力,科学家爱迪生曾说过:“天才就是1%的想法加上99%的汗水,但那1%的想法是非常重要的,甚至比那99%的汗水都要要紧。”即便大家的成绩不是非常不错,但只须有心想要学习,那样大家就应该笨鸟先飞,所谓"勤能补拙“无人一出生就是天才,他们都是经过秦风的努力,才会成功的,所以大家不可以坐等自己那天忽然变成天才,而是要素燃我们的力量之火,探寻我们的天才的道路,努力奋斗。以下是智学网为您收拾的《初三历册备考要点概括》,供大伙查阅。
一、慕尼黑阴谋
1.内容:签订《慕尼黑协定》
2.目的:祸水东引,把德国侵略矛头引向苏联
3.实质:放纵侵略,以牺牲弱小国家的利益来安抚侵略者。
4.影响:把绥靖政策推向顶峰,使法西斯国家得寸进尺,侵略野心日益膨胀,也很大地削弱了反法西斯力量,加快了二战的全方位爆发。
5.启示:对待法西斯国家的侵略行为不可以姑息养奸,要坚决斗争。反对绥靖政策,制止争霸的局部侵略战争,是清除大战隐患的要紧举措。
二、第二次世界大战
1.全方位爆发标志:1939年九月一日,德国突袭波兰,英法*对德宣战。
2.规模扩大的标志:1941年六月德国进攻苏联,苏德战争爆发。
3.进一步扩大的标志:1941年十二月七日,日本偷袭珍珠港,太平洋战争爆发。
一、国际反法西斯网盟打造
1.标志:1942年一月,《联合国家宣言》签署。
2.意义: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基础。
3.启示:不一样意识形态的国家为了一同的利益可以走向联合。
二、雅尔塔会议
1.召开时间:1945年二月
2.目的:为了协调行动,尽快打败法西斯。
3.与会首脑:美国罗斯福、英国丘吉尔、苏联斯大林。
4.内容:
打败德国后,对德国实行军事占领,彻底消灭德国的法西斯主义。
决定成立联合国
苏联承诺在德国投降后三个月内对日作战。
5.影响:为二战后两极格局的形成奠定了基础。
三、二战的转折——斯大林格勒战役
四、二战的胜利
1.欧洲第二战场开辟:诺曼底登陆,使法西斯德国东西两面受敌。
2.德国正式签署投降书:1945年五月八日,标志二战在欧洲结束。
3.日本投降:1945年中秋节,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;九月二日,日本正式签署投降书,标志二战结束。
4.胜利的缘由:国际反法西斯网盟形成,全世界人民协同作战,相互支持,一同对付法西斯。
5.二战性质: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战争。
五、二战的影响
1.根本缘由:帝国主义经济、政治进步不平衡
2.影响:
它是人类历一场空前的浩劫,几千万人失去了生命,无数的财产被毁。
彻底改变了世界面貌,影响了世界历史的进步进程。
六、二战的启迪
1.和平来之不容易,悲剧不可以重演。
2.人民是战胜法西斯的决定力量,是推进历史前进的真的动力.
3.意识形态和社会规范不一样的国家在平等的基础上可以联合起来,一同迎接人类面临的各种挑战,国与国之间应该和平共处;人类运势休戚有关,要加大国际合作,求得一同进步。
一、经济大危机爆发
1.相对稳定时期:1924—1929年。
2.根本缘由:资本主义社会固有些基本矛盾。
3.时间:1929--1933年。
4.开始国:美国
5.特征:涉及范围广;持续时间长;破坏性大。
6.影响:
⑴生产受到紧急破坏。社会矛盾加深。
⑵经济危机引起了政治危机,资本主义各国社会矛盾尖锐,政局动荡。
二、罗斯福新政
1.缘由:1929-1933年紧急的经济危机,美国社会矛盾尖锐,政局动荡。
2.目的:是在资本主义规范内部进行调整,加大国家对经济的干涉和教导,以消除经济危机。
3.特征:加大国家对经济的干涉和教导。
4.时间:1933年
5.中心手段:调整工业,通过《国家工业复兴法》,加大政府对资本主义生产的调控。
6.评价:
获得了显著效果,美国经济恢复,人民生活改变。资本主义规范得到调整、巩固与进步。
资本主义国家对经济的宏观控制与管理得到加大;美国联邦政府的权力明显增强。新政在美国和世界资本主义进步具备要紧意义。
新政不可能从根本上消除经济危机。
7.启示:罗斯福新政为资本主义国家干涉经济生活提供了先例,成为今天很多发达国家、进步中国家拟定政策法规的依据,说明现代资本主义规范具备自我调节和改良的功能。
一、德国法西斯政权打造
1.背景:
1929-1933年经济危机激化了德国社会阶级矛盾。
以希特勒为首的纳粹党展开欺骗宣传活动,取得了中下层人民的信赖和统治阶级及大垄断资本家的大力支持。
2.标志:1933年,希特勒上台,集和总统大权于一身。
3.影响:标志着世界大战在欧洲策源地形成。
4.内外政策:对内:实行*、*统治;对外:进行侵略扩张。
二、意大利、日本法西斯的暴行
1.意大利打造法西斯专政
时间:1922年
头目:墨索里尼
标志:向罗马进军
2.日本法西斯专政打造
时间:1936年二月
标志:日本军部的少壮派军官发动兵变,主张扩张的一派控制了政府
影响:标志着世界大战的亚洲策源地形成